井字编辑汪,捉虫强迫症;
士兵入圈;哲成本命;
二哈属性,偏爱楼诚;
理想的状态——撸个文写个评 找找同好聊人生。
口号是:西皮不换,口味多变。
简而言之:这就是一个欢脱的逗比。

山河永在 日月长明

@何惜一行书 

                                          山河永在  日月长明

                                                      ——小评《故人长绝》

       其实,看完《故人长绝》之后,我的脑子里就已经定下了这个评论的名字,一是因太多有关《故人》的评论珠玉在前,再就是我文笔拙劣,见识浅薄,又忙于工作和某些杂事,恨不得脚后跟踢到后脑勺,所以迟迟没有落笔。汗~~

-------------------------------------------------------------------------

      《故人》最让我惊艳的地方有两个:

       一、主角灿若明月,配角亦光彩夺目,丝毫未因主角的光辉而黯淡。

       见过太多的文章,整篇文章下来,人们似乎只能看到主角在活动,而众多配角都是模糊不清的背景板,哪怕推动了剧情发展也难以让人印象深刻。像是白日,太阳的光辉遮住了附近星辰的光芒。行行的这个文却并未流于众,而是让楼诚的主线鲜明夺人,配角亦亮点十足,就像当初249的《士兵突击》,每个角色都活灵活现,个性突出。比如乐倩文、小满,哪怕是仅仅出现了几个章节的小角色许池亦是如此,你说他是汉奸也好,是可能转变的潜在爱国分子也罢,他总是能在不经意间让你印象深刻。记得有次我问行行,如果许池活下来,他会不会变成第二个余则成?行行说,她也不知道。我听后也是心情复杂。还有乐倩文的表哥,他甚至没有正面出现过,只是在乐倩文的回忆里,那个不务正业的浪荡子,游手好闲,不学无术,却是死的轰轰烈烈。“看哥给你来一出儿辕门射戟,将那日本人吓回去。”他逗她。

       很不合时宜的想起一句话,“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尽是读书人”,国难当头之际,看似不正经的人却是心怀民族大义,慨然赴死,在那个时代,这样的人又何止千万?

       对于楼诚,太多的作者赋予了他们太深厚的内容,我才疏学浅,无法一一列出他们身上的种种优秀品质,许多文章是从他们从国外开始便埋下感情戏,行行这个却独辟蹊径,从大姐去世后,从阿诚离沪赴京开始,一点点的挖掘和铺设。他们之间的感情实在太过复杂:兄弟、同志、上下级、战友,最后才是爱人。在大姐牺牲,明台远走之后,只剩下他们两个互相依靠。哪怕在电视里也经常看到这样的画面,阿诚唯有在明楼面前会调皮,会打趣,会发脾气,而明楼也唯有在阿诚面前才会放下心防,吐露自己的担忧和恐惧。在那些画面中,他们像是完全的隔开了与周围的一切,只有彼此。看过一篇小说,里面有这么一段话,我觉得拿来形容楼诚之间的关系也比较恰当“在现在这样的都市,没有童话,没有不切实际的幻想,一切竞争都残忍的如同厮杀的战场。只有互相栖息在对方身边的同伴。对外捍卫着自己的领地和尊严。对内,能够背靠着背的轻声喘息,不必忌讳的为了胜利欢呼,也为了失败而发泄。”在《故人》里,楼诚之间的关系却多了一些不一样的东西,那就是隐忍,明楼明明看到阿诚和自己之间那种割舍不断的暧昧而不得不做的掩饰,在看到阿诚为了救自己而遭受种种折磨时爆发后而又强迫自己口出恶言的心痛,非不愿而不能。至于阿诚,他是习惯了牺牲自己来成全别人的,对大姐,对明台,对明楼,我有时候想,如果明楼不接受这段感情,他或许能安然活到胜利后,也只会孑然一身,他虽然表面上谦和圆滑,骨子里却是个自尊心极强的。否则,他把自己当火焰烧成灰烬也说不定,幸好,还有明楼牵绊着他,幸好。

    二、整篇文章真实而残酷

       或许是太多的孩子被荧屏上“手撕鬼子”“步枪打飞机”等的画面误导,以至于某些影视作品中的地方将领无不是獐头鼠目蠢笨如猪。可那怎么可能?如果日本人真那么愚蠢,又怎么会耗费八年的时间才取得抗战胜利?且不说敌我双方军事装备、作战人员体能素质等硬件的对比悬殊,只智商一点,人和人能差多少?你有张良计,我有过墙梯。战场上,不仅仅是靠脑子里的yy就能把自家的旗子插到地方阵地上的。

       行行这个文的第二大亮点就是真实和残酷。侵略者的残忍,在小满出场时便显露一斑,正常的这个年纪的孩子又有谁会愿意如此豁达把生死置之度外?因为不抗争也只有死路一条。“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中国的人民向来都是如此,若不是被欺压到无法忍受的地步,谁也不会把头勒在裤腰带上不管不顾。

       北京的“共和面”,冬天那刺骨的冷,还有他们逃离去延安时,遇到关卡还要把做掩护的鸡蛋给搜查的日军,一切的一切,看着好笑而荒唐,却是真实存在过的,行行的用笔总是类似白描,从来不会过多的渲染和夸张,只是用最平实冷静的语调给人最深的一击。那时的一幕幕场景,是整个中国的缩影。

       苟利国家生死已,岂因祸福避趋之。

       楼诚也好,其他为国捐躯的战士也好,他们都是那个年代千千万万抗击侵略战斗中的一员,运气稍好的,还有名字流下来,运气差的,只是存在他们那个年代的亲人脑子中,然后随着他们亲人的逝去也悄无声息的湮没在历史长河中。

       人们之所以追慕和重温,是不忘历史,不忘国耻,既要记忆怀念,更是警醒!

       愿所有像楼诚那样在黑暗中为国家命运奔走抗争的战士,永如日月长明!

                                        

评论
热度(60)
©慕雨
Powered by LOFTER